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世相百态】 消费者维权新范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3 08:43:00    

近年来,重庆、吉林、广东等多地消费者组织围绕消费投诉中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积极探索建立消费者集体诉讼制度,成效显著。以重庆为例,从2021年8月至2025年4月,重庆市及各区县消委会共支持消费者集体诉讼100起,涉及消费者3903名,诉讼金额达3251.26万元。其中92起案件已开庭审理,均以消费者胜诉结案,帮助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948.15万元。

当一位消费者面对行业巨头的不公平条款时,往往如同蚂蚁对抗大象;但当消费者联合起来,蚂蚁军团便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力量。近年来,消费者“抱团打官司”现象逐渐增多,从航空延误集体诉讼到共享单车押金追讨,这种新型维权模式正在改写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生态。它不仅是维权手段的技术性升级,更折射出公民权利意识的集体觉醒与社会治理模式的深刻转型。

个体消费者维权,常面临“高成本、低收益”的困境。法律程序复杂漫长,诉讼成本高昂,而单个案件赔偿金额有限,导致许多消费者宁愿忍气吞声。有研究报告显示,遭遇消费纠纷后,选择放弃维权的比例高达63%。这种理性冷漠,助长了部分企业的傲慢与侵权惯性。而当消费者以集体形式出现时,不仅分摊了维权成本,更通过规模效应放大了维权声音。某电器价格垄断案中,数百名消费者联合诉讼,最终获得数亿元赔偿,充分证明了集体行动的经济合理性。

抱团维权正在重塑市场权力格局。传统消费关系中,企业往往占据信息、资源、专业知识的绝对优势。集体诉讼制度改变了这种不对称,使分散的消费者能够与企业平等对话。法国电信公司因隐藏收费项目,被消费者集体起诉后,不仅退还了不当收费,更全面修改了合同条款。这种改变证明,当消费者学会运用法律武器集体反击时,能够倒逼企业重新审视自身经营行为,促进市场秩序向更加公平的方向发展。集体维权犹如市场中的制衡机制,使原本倾斜的天平逐渐恢复平衡。

从更宏观视角看,消费者集体维权意识的兴起,反映了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传统的行政管理式消费维权依赖政府监管,而集体诉讼则开辟了社会自我调节的新路径。德国立法者将消费者集体诉讼定位为私人执法工具,正是认识到公民社会自我修复的潜力。在中国,证券纠纷“代表人诉讼”制度的实践也证明,将维权力量组织化、程序化,能够有效补充政府监管的盲区。这种协同治理模式既减轻了行政负担,又激活了社会自我净化功能。

消费者集体维权走向成熟仍需制度护航。当前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适用范围有限,消费者组织诉讼主体资格不明确,胜诉酬金机制缺乏等问题仍待解决。未来应当扩大集体诉讼适用范围,完善激励机制,培育专业消费者维权组织。更重要的是培养公民的集体权利意识——我的权利不仅关乎个人利益,更是维护市场公正的必需。当更多消费者认识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维权真谛,市场经济才能真正建立在其道德基础之上。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