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盐碱滩涂变身“蓝色银行”!无棣用“渔光互补”模式实现生态经济双丰收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3 19:11:00    

新华社北京8月13日电(记者侯晓敏)在山东省无棣县辽阔的盐碱滩涂上,一排排光伏板如同蓝色波浪般延展,板下鱼虾成群,水波粼粼。这种创新的“上层光伏发电、下层水产养殖”立体开发模式,不仅赋予了昔日盐碱地新的生机,还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局面。

国网滨州供电公司工作人员巡检“渔光互补”项目,提供技术支持,促进新能源发展与生态养殖有机融合 (国网山东滨州供电公司供图)

无棣县地处渤海湾南岸,拥有丰富的滩涂和盐碱地资源。然而,在过去,这些土地曾因盐碱化问题而难以得到充分利用。如今,通过“渔光互补”模式,无棣县将光伏发电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截至目前,全县“渔光互补”项目总装机容量已达11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120亿千瓦时,为当地提供了稳定的电力供应。同时,这也意味着每年可减少煤炭消耗55万吨,有效降低了环境污染。此外,通过减少煤炭使用,二氧化碳排放量也相应减少,预计每年减排量超过150万吨,为环境保护做出积极贡献。

“光伏发电为我们带来清洁能源,同时还改善了养殖环境,使鱼虾产量提高20%,村民的收入翻了一番。”无棣县柳堡镇养殖户李志强兴奋地表示。

光伏硅板的适度遮光还有效解决了“夏天热、水温高”的问题,为水产养殖创造了适宜条件。以南美白对虾养殖为例,其亩产量可达100公斤,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统计数据显示,“渔光互补”模式可带动周边15个村集体增收,并提供超过600个就业岗位,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为保障“渔光互补”等新能源项目的稳定运行,国网滨州供电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推出系列措施护航低碳发展,开工建设500千伏高地变电站,不断优化网架结构,提高电网接入和消纳能力;开通并网绿色通道,确保各类电源能够“应并尽并、应发尽发”;根据电网负荷情况及时调整运行方式,以保证光伏发电能够顺利被消纳。此外,为进一步保障项目稳定运行,国网滨州供电公司组织人员定期对光伏电站进行巡视检查,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无棣县实行的“渔光互补”模式,将光伏发电和水产养殖巧妙结合,不仅为盐碱地有效开发提供了新颖的解决策略,也为乡村振兴增添了环保助力,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构筑起和谐共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