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何以中国|从“津”字招牌看非遗匠心传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09 14:32:00    

  中国青年网天津8月8日电(记者 刘洪侠 见习记者 曹伟 )方寸木版间,色彩流淌,百年技艺跃然纸上。在天津杨柳青镇玉成号年画坊,“玉成号画庄”第七代传承人张宏介绍,年画之所以能传承至今,源于人们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虽然时代在变,但人们深层精神需求没有变,这是年画创新的基石。

  玉成号年画坊源自“玉成号”画庄,1926年由霍玉棠、韩春荣二人创办,是新中国成立后杨柳青镇内始终坚守传统年画制作工艺的一家作坊。改革开放之后“玉成号”后人霍庆顺及其家人们重新开始筹备画庄,在1993年又恢复了“玉成号”画庄。

  “玉成号画庄”第七代传承人张宏在进行木版印刷。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曹伟 摄

  为了便于人们更深入直观地了解杨柳青年画,张宏在2019年创办了“玉成号”年画体验坊,每一位踏入此地的访客都能深刻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张宏表示,这是对传统年画艺术的致敬,也是创新与传承的融合。“年画创作需要符合时代价值观和审美倾向才能让更多人喜欢,并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到年画的传播和传承中。”张宏说。

  杨柳青木版年画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明初,江南画师戴氏将雕版技艺带到杨柳青镇,开启了“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盛景。杨柳青年画以“勾、刻、印、绘、裱”五大工序闻名,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娃娃类到戏出类,这些年画不仅是艺术,更是百姓生活的生动记录。

  在杨柳青镇柳口路光明大殿内,杨柳青民俗文化馆展览以“历史·民艺·传承”为主题,以杨柳青木版年画内容为主线,陈列杨柳青年画、民俗老物件、老照片、老摆件等千余件,步入式复原场景再现旧时杨柳青古镇的繁荣景象、市井生活。

  杨柳青民俗文化馆展览。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曹伟 摄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DIY空间手工艺体验”区,设置有年画、风筝、软陶等体验制作,在寓教于乐中为游客提供了轻松愉悦的体验氛围。

  杨柳青的文化魅力离不开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作为杨柳青木版年画“玉成号画庄”第六代传承人,霍庆顺一直致力于木版年画的研究和传承。除经营画庄外,霍庆顺还在杨柳青年画馆担任讲解员,还时常走进校园给学生授课。在他看来,这些都是他的责任。

  现在,霍庆顺的后人也加入到了杨柳青年画的制作中,他们在霍庆顺的指导下享受着年画带来的乐趣,全家人传承着杨柳青年画技艺,他们希望能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更加强劲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