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中欧关系:行则将至,路在脚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8 11:18:00    

7月18日,在意大利博洛尼亚,绣球花小合唱团的团员们在安东尼亚诺小合唱团团部玩耍。新华社记者 李京 摄

参考消息网7月26日报道 西班牙知华讲堂网站7月24日发表题为《欧盟-中国建交50周年:行则将至,路在脚下》的文章,作者是西班牙国立远程教育大学欧盟法与国际关系学者哈维尔·波拉斯·贝拉拉。文章摘编如下:

欧盟-中国建交50年以来,这一外交关系对双方都产生了积极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

1975年,双方开始了一段以贸易为主的关系。进入21世纪,中欧关系不断发展,重点转向深化全球合作。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双方关系扩展到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能源问题以及新技术投资等领域。自那时起,中国和欧盟都认同维护全球多边体系的重要性,这既包括利用国际组织作为会晤和讨论的论坛,也包括遵守《巴黎协定》等国际协议。

然而,双方关系中也出现了紧张因素,这涉及经济竞争、相互市场准入,以及对彼此内部社会结构理解上的困难等。

我们必须反思近期所犯的一些错误:首先,双方谈判多年的一项投资协定遭欧洲议会搁置。一系列外交性质的事件阻碍了这项对双方都极为有益的协定,而这项协定本应标志着双边关系的飞跃。

其次,欧洲将中国定性为“制度性对手”。当中国已融入国际组织并积极参与其中时,这种对其所有行为进行全盘否定的改变令人费解。中国当然是一个竞争者,但它也证明了其遵守国际协定的承诺。

与此同时,当欧盟近年来更侧重于寻找分歧时,中国却继续推行其国际政策,无论是在贸易领域(巩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还是在多边主义层面(参与联合国和世贸组织,并通过“金砖+”合作模式支持全球南方)。

这一切使得庆祝双方建交50周年的此次会晤变得至关重要。欧盟仍然是一个能够与中国沟通的参与者。过去50年建立文化纽带和文明间相互认知的努力,应成为我们在构建多极化世界过程中相互理解的基础。

中国寻求包容性多边主义,而欧盟在不放弃其价值观的同时,寻求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这两种立场是互补的,两个行为体都致力于为其公民谋求最大利益,并一致认为我们的福祉必然与共同利益息息相关。

套用西班牙诗人安东尼奥·马查多的诗句:“行人啊,地上本无路,路是人走出。”双方所需的是共同前行的意愿。我们需要在认知、理解以及不放弃战略合作前提下的良性竞争中,共同铺就这条路。

声明:本稿图片经新华社授权使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