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关系:行则将至,路在脚下

7月18日,在意大利博洛尼亚,绣球花小合唱团的团员们在安东尼亚诺小合唱团团部玩耍。新华社记者 李京 摄
参考消息网7月26日报道 西班牙知华讲堂网站7月24日发表题为《欧盟-中国建交50周年:行则将至,路在脚下》的文章,作者是西班牙国立远程教育大学欧盟法与国际关系学者哈维尔·波拉斯·贝拉拉。文章摘编如下:
欧盟-中国建交50年以来,这一外交关系对双方都产生了积极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
1975年,双方开始了一段以贸易为主的关系。进入21世纪,中欧关系不断发展,重点转向深化全球合作。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双方关系扩展到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能源问题以及新技术投资等领域。自那时起,中国和欧盟都认同维护全球多边体系的重要性,这既包括利用国际组织作为会晤和讨论的论坛,也包括遵守《巴黎协定》等国际协议。
然而,双方关系中也出现了紧张因素,这涉及经济竞争、相互市场准入,以及对彼此内部社会结构理解上的困难等。
我们必须反思近期所犯的一些错误:首先,双方谈判多年的一项投资协定遭欧洲议会搁置。一系列外交性质的事件阻碍了这项对双方都极为有益的协定,而这项协定本应标志着双边关系的飞跃。
其次,欧洲将中国定性为“制度性对手”。当中国已融入国际组织并积极参与其中时,这种对其所有行为进行全盘否定的改变令人费解。中国当然是一个竞争者,但它也证明了其遵守国际协定的承诺。
与此同时,当欧盟近年来更侧重于寻找分歧时,中国却继续推行其国际政策,无论是在贸易领域(巩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还是在多边主义层面(参与联合国和世贸组织,并通过“金砖+”合作模式支持全球南方)。
这一切使得庆祝双方建交50周年的此次会晤变得至关重要。欧盟仍然是一个能够与中国沟通的参与者。过去50年建立文化纽带和文明间相互认知的努力,应成为我们在构建多极化世界过程中相互理解的基础。
中国寻求包容性多边主义,而欧盟在不放弃其价值观的同时,寻求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这两种立场是互补的,两个行为体都致力于为其公民谋求最大利益,并一致认为我们的福祉必然与共同利益息息相关。
套用西班牙诗人安东尼奥·马查多的诗句:“行人啊,地上本无路,路是人走出。”双方所需的是共同前行的意愿。我们需要在认知、理解以及不放弃战略合作前提下的良性竞争中,共同铺就这条路。
声明:本稿图片经新华社授权使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
- 07-28 中欧关系:行则将至,路在脚下
- 07-28 国际观察|中拉为全球人权治理贡献“南方智慧”
- 07-27 《体重管理门诊建设指南》团体标准编写会议在栖霞召开
- 07-26 这一周,世界媒体镜头里的中国是这样的
- 07-25 中国9地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 总数继续居全球第一
- 07-24 东北大学6名学生参观学习内蒙古矿厂溺亡,涉事矿厂目前已停产
- 07-23 非洲发展绿色产业的黄金机遇来自中国
- 07-22 2025年“寻美·贵州”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在赫章举办
- 07-21 涉财务及发行文件造假 江苏诺泰生物被罚7620万元
- 07-21 高质量发展中国行·奋进甘肃丨点沙成“晶”!张掖玻璃的“破圈”之路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03-25 周一滇西南西北多雨,注意防范地质灾害
- 03-26 大成元鸿锦利债券提前结束募集
- 03-25 十四届县委第六轮巡察县属国有企业集中反馈会召开
- 03-26 工业硅:价格波动,供需失衡 1.63%涨
- 03-25 界首通用机场通过验收
- 03-26 京东服饰美妆春季上新发起“绿色时尚计划”,联合品牌推动旧衣循环处理
- 03-25 始终将保护放在第一位(快评)
- 03-26 A股三大指数午后集体翻红
- 03-25 贵阳东部最快出城通道 贵黄高速延伸段通车!
- 03-26 春色有约 浪漫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