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140年后,我们为何还在读雨果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2 11:32: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方涛

“我把五万法郎赠给穷人。我希望用穷人的柩车把我送进公墓。我无须任何教堂为我祷告,只求为普天下的灵魂祈祷。”

1885年5月22日,法国文豪、浪漫主义代表作家维克多·雨果溘然长逝。这位倡导“为了人民的文学”的作家在遗嘱中依然关切着那些他甚至素未谋面的穷人们。

今天是雨果逝世140周年。在长达60余年的写作生涯中,雨果创作了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

140年后的今天,他的不朽名著《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等依旧为读者津津乐道。

罗曼·罗兰评价如是评价:在文学界和艺术界所有伟人中,雨果是唯一活在法兰西人民心中的伟人。

【文学天才与流放生涯】

1802年,维克多·雨果出生于法国贝桑松的一个军官家庭。父亲勃鲁都斯·雨果曾是拿破仑麾下的一位将军。不过,雨果并未继承父亲的军事才能,反而从小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9岁的雨果便已开始尝试写诗;18时,他获得图卢兹花神学院颁出的金百合奖;21岁完成首部长篇小说《汉·伊斯兰特》受到浪漫主义作家诺蒂埃的赞赏……与诺蒂埃的交往,使雨果的创作开始走向浪漫主义,并最终成为法国文坛浪漫派的领袖。

少年维克多·雨果

1823年,雨果与大仲马、缪塞等人组成“第二文社”,明确反对伪古典主义。在剧本《克伦威尔》的序言中,雨果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浪漫主义的文学主张:坚持不要公式化地而是具体地表现情节,宣扬了滑稽丑怪与崇高优美的对照原则。

雨果所生活的19世纪是法国革命与王权角力的时代,他的一生见证了法国在帝制、革命、共和、王朝复辟中的反复摇摆。

在第六届春风悦读“金翻译家奖”得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袁筱一看来,19世纪对法国文学而言恰如分水岭,最为醒目的标志就是文学的世俗化。

袁筱一认为,文学世俗化一方面摆脱了精英主义,摆脱少数人,是浪漫主义得以产生的前提,是文学民主化的表现之一;但另一方面,浪漫主义将重点放在了个体与整个世俗化社会的抗争上。这也使浪漫主义呈现一个有趣的表现——呈现这个社会,是为了更好地与之抗争。

1851年,因为反对路易·波拿巴复辟帝制,雨果遭到了长达19年的流放,先后移居英国的泽西岛和盖纳西岛,其重要作品《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都诞生于这个时期。期间,独裁的拿破仑曾有意进行大赦,但雨果断然拒绝,声称:“我把自由的放逐坚持到底;自由回去的时候,我才回去。”

1870年3月,直到共和制确立,第三共和国成立,垂暮之年的雨果才回到阔别多年的巴黎。而当其去世时,法国为他举行了国葬,并将其遗体迎入先贤祠。

【山尖已再无容人之地】

谈及雨果作品超越时间的价值,袁筱一表示,维克多·雨果用个人的经历,也用他的作品见证了浪漫主义时代。

在法国文学史上,我们也很难找到能够在这个意义上和雨果比肩的人物。他自己就是一个文学的熔炉,把这个时代的历史材料,社会经验,个人感受统统地扔到了这个熔炉里,生产出带有鲜明的个人标记的产品。他也见证了从诗歌、戏剧到非韵文以及小说的文学主要形式的过渡。他把诗歌、戏剧和小说都发展到一个高峰。

袁筱一感慨道,所谓的高峰,还真不是泛泛而指,而是说,雨果的光芒让这条道路越走越窄,山尖上已经再无容人之地,未来只能另辟蹊径,从半山转道,或者干脆在山脚下就开始探索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发展出另一个高峰。

维克多·雨果

“在这个文明高度发展的时代,只要还存在社会压迫,只要法律和习俗还在把人间变成地狱,给人类的神圣命运制造苦难;只要本世纪的三大问题——男人因穷困而道德败坏,女人因饥饿而生活堕落,儿童因黑暗而身体孱弱——还不能全部解决;只要在一些地区,还可能产生社会压抑,即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只要这个世界还存在愚昧和穷困,那么,这一类书籍就不是虚设无用的。”

时至今日,当我们读到《悲惨世界》序言中,雨果这段感慨激昂的宣言时依旧觉得振聋发聩,不仅是对19世纪法国的控诉,更是对全体人类命运的关切和同情,或许这正是雨果作品中永恒的价值。

【作家的良知】

除了文学上的斐然成就,雨果同样是法国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反对暴力、以爱制“恶”的人类良知是雨果作品中极为重要的内核。对独裁、侵略,社会不公的反抗贯穿了雨果一生的活动与创作。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将圆明园洗劫焚烧一空,只留下一片废墟。还在流放之中的雨果并没有因为自己是法国人而回避这次野蛮的侵略,愤而写下了著名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的信》。

信中写道:“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维克多·雨果

【阅读+】雨果代表作品

《巴黎圣母院》【法】维克多·雨果著 管震湖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巴黎圣母院》,雨果最富有浪漫主义小说。描写15世纪法国善良的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在中世纪封建专制下受到摧残和迫害的悲剧。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因爱生恨,迫害埃斯梅拉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则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底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

《悲惨世界》【法】维克多·雨果著 郑克鲁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悲惨世界》,让·瓦尔让因为偷了一片面包而要服十九年的劳役;芳汀为了抚养自己的私生女,竟然卖掉了自己的牙齿;窃尸贼反而成了死里逃生的将军的救命恩人。这是怎样的一个悲惨世界?

雨果用充满激情的文笔,再现了那段从拿破仑战争到法国七月王朝的深重黑暗而又荡气回肠的年代,勾勒出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众生相。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尖锐矛盾和贫富悬殊,描写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命运,猛烈抨击了资产阶级法律的虚伪。

《九三年》【法】维克多·雨果著 叶尊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九三年》,雨果的封笔之作。以法兰西共和国军队镇压反革命叛乱为题材,展现了惊心动魄的历史和斗争规律。

小说中塑造了旺代叛军首领朗德纳克侯爵及其侄孙、镇压叛乱的共和军司令郭文,以及郭文的家庭教师、公安委员会特派员西穆尔登这三个中心人物,围绕他们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情节,描绘了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在1793年进行殊死搏斗的历史场面。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