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首届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研讨会吹响南沙“集结号”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6 17:15:00    

7月5—6日,首届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暨第三届未来海上人居工程发展技术研讨会在广州南沙召开,本次研讨会吸引了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澳门,以及英国、新加坡、荷兰、韩国等国家的院士专家,工程技术和产业领军人物及政府代表共400余人参加,吹响全球海洋领域高端人才南沙“集结号”。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南沙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家炳出席研讨会并致辞。会上同步揭牌成立国际海洋产业发展联盟(南沙),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海洋实验室主任张偲,省科协专职副主席、粤港澳大湾区工程师联合体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佑英等共同为联盟揭牌,助力南沙拓展海洋产业“朋友圈”,为探索产业转型升级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产业合作提供智力支撑。

本次研讨会由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香港科技大学、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广船国际有限公司、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广州南沙公共资源控股集团协办。本次研讨会的召开,是南沙瞄准深海这片“沃野”,加快探索脚步的缩影。不久前召开的中国·广州·南沙临港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明确提出,南沙将充分发挥海港独特优势,重点聚焦基础设施、海洋服务、海洋文旅、贸易创新、先进制造、关键技术六大领域,培育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全力推进海港、空港、数港、金融港、人才港“五港联动”,积极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

产业强基:经略海洋资源禀赋

一连两场盛会举办,源于南沙发展海洋产业所具备的先天优势。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几何地理中心, 803平方公里区划面积,近100平方公里战略留白土地,拥有发展海洋产业的广阔腹地。随着我国海洋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广东海洋生产总值超2万亿元,连续30年全国领跑,南沙海洋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黄金机遇”——

港口竞位持续攀升。南沙港区2024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0万标箱,开辟170多条外贸航线,是中国通往“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航线最多的港口之一。

重大项目接连落地。2025年6月,广州港南沙港区五期工程项目官宣,将新增4个20万吨级泊位,港口能级再跃升;全球首艘三文鱼养殖工船“苏海1号”在南沙交付,有望降低国内海鲜消费市场未来对冰鲜三文鱼的进口依赖。

千亿集群强势崛起。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产值超300亿,跻身中国三大造船基地;汽车产业产值超1400亿,绿色石化与新材料产业产值超300亿。

国之重器密集落地。冷泉装置在广州南沙启动建设,成为我国自主研发的首个海陆结合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入列,“海洋地质六号”远赴南极科考、“金牛座”海底机器人完成千米级埋缆作业。

企业创新:深海智造“破冰”出海

不久前,成立仅2年,南沙本土企业深海智人(广州)技术有限公司,从实验室走向波斯湾仅用了18个月,创造历史签下阿联酋电信集团千万美元订单,中国深海机器人首次实现商业化出口,标志着国产高端装备在全球海洋科技赛道上实现“零的突破”。该公司创始人、CEO马亦鸣指出:“南沙低调务实,平时无事不扰,但只要企业有需要,马上出钱出力,全力支持。”这种“无声护航”正是企业敢闯深蓝的最大底气。

无独有偶,2018年落户南沙的派格水下技术(广州)有限公司,作为专业的水下技术供应商与服务商,近年依托南沙的海洋资源优势与发展机遇,该公司与挪威IK集团、挪威Subsea Design集团、英国Aquaterra集团等世界知名的水下与油气设备供应商建立了广泛合作,今年为中国海洋石油集团交付全球首套深水水下双井口吸力桩和3000米级超深水海底泥浆举升泵。

在此背景下,南沙大力推动中船黄埔文冲总部、中威碳纤维船舶基地、南沙海洋装备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构筑起船海装备“智造走廊”。

链式跃升:智力支撑场景拓新

作为临港经济的支柱,南沙已形成以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船舶与海工装备、绿色石化与新材料等为核心的临港制造产业体系,2024年产值达2300亿元。成绩背后,是政策、人才、场景的重要支撑。

科研“天团”云集。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等8家高水平涉海科研院所扎根南沙,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建设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大湾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场景创新中心,不断拓展应用场景创新。

政策红利不断加码。15%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中直接和海洋相关的产业35个、占比达四分之一。央行等五部门近期联合出台的“南沙金融30条”,提出要发展服务国际航运枢纽建设的航运金融业务,支持发展海洋产业及海上保险、国际租赁等特色金融业务。2025年4月,广东海事局发布公告,将创新港澳游艇“两套牌”管理模式,广州南沙客运港有望成为“港艇北上”首批出入境口岸。

人才汇聚:服务产业打造“强磁场”

7月6日,国际海洋产业发展联盟(南沙)理事大会首次会议召开,超50家会员单位出席,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南沙区分局局长王巍致辞。大会选举产生联盟第一届理事会成员,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当选为首任理事长单位。据悉,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正加快建设全海洋动力中央实验室(MHRF),建成后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一流的海洋工程和技术实验室。

据了解,联盟将致力于构建大湾区海洋科技协同创新体系,促进教育、科技与产业人才的一体化发展,提升大湾区海洋产业在国际范围内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成立联盟,也是南沙实施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重点人才开发培育项目的重要举措之一,南沙将通过重点实施船海产业人才精准引育行动、技术攻关行动、载体建设行动、开发改革赋能行动、发展生态优化行动等五大行动,聚力打造船海产业人才“单项冠军”。

今年以来,南沙深入落实“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围绕区委“万名英才聚南沙”引才目标,奏响引才三部曲:研学游玩来南沙、实习实践来南沙、创业就业来南沙,并印发“图南之智”“青出于蓝”等系列政策予以保障落地,免费住宿、实习补贴、交通补贴、零元创业等重磅政策广受青年人才青睐。3月16日至今,累计安排免费住宿2.3万次,近1700人申请面试交通补贴。南沙还持续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优质岗位,今年以来已举办各类招聘会85场,如在天津大学招聘会现场,广船国际开出百万年薪延揽船舶智能设计专家,真金白银,诚意十足。

7月7日起,南沙将正式启动“图南之智”——2025南沙船海产业大学生暑期实习计划,来自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知名高校的180名大学生将来到广船国际、黄埔文冲、广州海洋实验室等重点单位开展为期2个月的实习。

向海图强的南沙,正依托“五港联动”的澎湃动能,汇聚全球智慧与力量,在挺进深蓝的壮阔征途上奋楫争先。

南方+记者 吴冠霖

【作者】 吴冠霖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