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张祥:钢铁丛林里的“听诊器”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4 13:35:00    

在金昌铁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轰鸣的高炉旁,机油味与钢铁灼热的气息交织。每当生产线出现故障,总有一个身影挎着工具包快步赶来——他就是张祥。衣着朴素、行动利落,每当看到他,工友们的心便能落回实处。这位甘肃省劳动模范常说:“我是给钢铁‘看病’的赤脚医生。”

张祥是一名2006年退伍的军人。初入铁厂时,他面对的是比枪炮更难驯服的“巨兽”。巍巍高炉吞吐着火红熔岩,密如蛛网的管道嘶吼着蒸汽。初期,他认真记录高炉各项数据、口令。

“设备就像人,摸准它的‘心跳’,才好治病。”有时候,他蹲在车间角落的减速机旁反复摸索。那本浸透机油与汗渍的笔记,早已被岁月磨出毛边——正是这份笨拙而滚烫的执着,让他在2016年荣获“甘肃省技术标兵”称号。

△张祥带领徒弟检修设备

金铁集团金昌恒祥辉维修工程有限公司设备技术员张国瑞是张祥的徒弟,他说:“跟着师父这几年,我不光技术上进步特别大,更学会了他身上那股‘不服输’的劲儿。以前遇到复杂问题会慌,但现在总想起他说的‘再难的活儿,拆解开,一步一步干,就不难了’。他的劳模精神就像标杆,让我知道干一行就得爱一行、精一行,现在我也会像他那样,遇到问题多琢磨、多钻研,争取早日成为能独当一面的维修能手。”

业精于勤。2018年,3号高炉大修时,工人们对着两千多米废旧钢管直发愁,张祥临危受命:“这些管子多像我们当兵时的枪管,擦亮了,照样精神抖擞。”他带领团队蹲在油污里逐根打磨,钢屑沾满工装。有人嘀咕这不是技术活,他却说:“手艺人的良心,都在毫米级的严丝合缝里。”

56趟回油管路的图纸在他笔下诞生。当液压系统重新奔腾起淡金色油流时,工友们拍着锃亮的管道开玩笑:“张班长把废铁都点化了。”

更惊人的发明诞生在冷却壁搬运现场——他利用废钢材焊出斜坡卷扬机,让笨重的钢板如雪橇般轻盈滑落。

2015年,在青海滨地钾肥项目的召唤书上,标注着海拔3000多米。任务艰巨,但是张祥没有退缩:“第一天到现场,高原反应差点把我打倒,嘴唇发紫、头痛欲裂,但设备故障不等人。”

面对陌生环境,他找来氧气瓶,吸几口氧就接着干活。一次,破碎机突发故障,连续几个班组轮流调试无果,他和团队连续奋战,最终成功修复设备,保障了项目顺利推进,赢得合作方高度评价。

△张祥带领徒弟维修设备

把平凡的事做好就不平凡,这正是这位劳动模范最真实的写照。随着集团业务的拓展,2019年子公司金昌恒祥辉维修工程有限公司成立,张祥也迎来了新的使命。他在新平台上继续发光发热,带队参与了金昌铁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3号高炉“三化”技术改造、球团烟气脱硫系统升级改造、钢结构无填料喷雾冷却塔搬迁、甘肃施可丰15万吨复合肥设备及电气管道制作安装等工程项目。

“张祥身上有股不服输的拼劲!”金昌恒祥辉公司总经理张迪明感慨,“这样的员工,是企业发展的中流砥柱。”有一次,公司承接的烧结机节能减排项目在设备安装阶段遭遇技术瓶颈,团队成员都有些气馁。张祥立即组织大家开会,分析问题、制定方案,鼓励大家不要放弃。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最终攻克难关,项目顺利交付。

在这片钢铁森林里,设备吞吐着时代风云,而张祥与他的工友们,正如那些深嵌在钢铁骨架中的螺栓——沉默着、咬合着、思考着,用微毫之间的精诚,托举起转型跨越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记者:李峰 吕同

来源:镍都金昌客户端

编辑:许菲

责编:闫瑾 刘欢欢

审核:马丰友